这一则中国广告里的种族歧视,简直震惊了全世界
- 旅游
- 2024-12-13
- 80
- 更新:2024-12-13 23:42:06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74000人一起阅读』
一名黑人被塞进洗衣机中,而后变成了一张皮肤白皙的亚洲面孔。这样离奇的情节来自某中国洗衣产品广告,并在外国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BuzzFeed把它评为“2016年迄今为止,最大肆搞种族歧视的广告片“,英国《每日邮报》《太阳报》《镜报》、美国《华盛顿邮报》、新西兰《先驱报》等纷纷评论,也有不少外国网友参与讨论,其核心论点都是关于中国严重的种族歧视而不自知。
某洗衣产品广告截图
对此,中国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声音也纷纷扰扰,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中国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种族歧视现象,也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的西方观点。事实上,尽管该广告可能只是单纯的创意抄袭,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对黑人排挤和歧视的现象,且其原因非常繁多,远比单纯的肤色歧视和民族优越主义复杂,是夹杂了历史印刻、移民恐慌、阶级歧视与经济发展冲突的混合体。
“反黑”和“洗白”:种族歧视在中国
文 | 阿莫
你歧视黑人吗?面对这个听上去就充满恶意的问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回答说“不”。毕竟,长期饱受种族歧视之害,一度被称为“黄祸”和“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对同属于“有色人种”的黑人抱有歧视,听起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此外,近代中国也并不存在残酷的黑人奴役史。《黑人:即兽类》以及《人种不平等论》(法国哥宾奴的著作,把社会兴衰归因于种族优劣,认为世界上有劣等种族,即使优良的环境也不能使他们机体的贫乏变为丰富)等将通过将人种区分高下,表达劣等种族活该受到高等种族宰制的理论著作很难在中国获得认同。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中国,黑人确实遭遇着诸多困境:听见自己被称呼为“黑鬼”,难以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尊重,被部分人认为“很脏”,在求职上遇到困难等等。这种矛盾的境况揭示了黑人歧视在中国的复杂处境。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文版海报上黑人演员John Boyega的脸被缩小了很多
美国沃克斯新闻网评论洗衣剂广告说,“这是公然的种族主义。这提醒人们,中国对种族和皮肤颜色的歧视有多么糟糕”。不过,黑人在中国受到的排斥和歧视很难归结于单纯的肤色和种族优越主义,而是一种夹杂了历史印刻、移民恐慌、阶级歧视与经济发展冲突的混合体。
1
“保国保种”:
从华夏中心主义到“白黄黑”的新排序
在中国传统的种族观念中,华夏民族位于世界中心,外围民族则被称为“四夷”,这也就是冯客在《近代中国的种族观念》中所指出的:在中国,“在19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一种种族意识的原初形式且已存在”。这种观念与其他文明“种族中心主义”的幻象并无什么分别。
四夷图
及至近代中国,华夏中心的幻象被西方的殖民侵略无情打破,中国在西方入侵与打击之下的无力之御和节节败退则使得这一幻想破灭得更加彻底。在《旧中国杂记》一书中,作者美国人亨特认为,在公元1640年至1842年之间,中国有着对于“番鬼”(近代中国对外国人的称呼之一)的种种描述,而《南京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番鬼”这一群体从此消失——曾一度被污蔑和野兽化的白种人战胜了华夏中心的中国人,在世界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之下,近代中国华夏中心的种族观念被逐渐改写。
随着1898年严复对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的译介,进化论观念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种族竞争与灭绝的危机意识逐渐成为了许多人的共识。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及,由于优胜劣汰,人类早期许多种族到今天存留下来的只有欧洲的白种,亚洲的黄种,非洲的黑种,太平洋、南洋各岛的棕色人种。
在殖民现实与人种论的压迫之下,保国保种的种族意识在维新派和革命派两方都获得了拥趸。当时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在新的等级分类中重新寻回种族自信,这便导向了对于黄、白、黑等肤色地位的重新排序。邹容在《革命军》中表示,“地球之有黄白二种,乃天予之大聪明才武,两不相下之本质,使之发扬蹈厉,交战于天演界中,为亘古角力较智之大市场,即为终古物竞进化之大舞台”。梁启超在《论中国之将强》中说,“彼夫印度之不留,限于种也,凡黑色,红色,棕色之种人,其血管中之微生物与其脑之角度,皆视白人相去悬绝,惟黄与白殆不甚远”。由此可见,在这一轮种族的排序和比较之中,新的种族主义模式显现出来:黄种人与白种人的优越性被充分肯定,黄色人种至少获得了居中之位,西方中心的、歧视有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模式基本上被全盘接受下来。
2
崇白贬黑?
“势利眼”的一种变形
一名在中国生活的爱尔兰人肖恩曾对媒体讲述过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黑人歧视经历:“中国人热衷聘用白种人当外教。有几次英语补习班请我过去任教,由于我无法分身,便推荐我认识的澳洲华裔、印尼裔、美籍华裔、美国非洲裔的朋友去应聘。意外的是,他们皆被悉数退货。我不解地问,为何我介绍的朋友不能胜任呢?他们也都以英语为母语呀?对方回答:‘你不懂中国国情,我们打出的广告是由真正的老外任教。所谓‘真正的老外’,指的就是像你这样金发碧眼的洋人。黑人、华人、印尼人当然不行,学生希望与真正的西方人交往。’”
同样是外来者,白人和黑人在中国遭受到的差别待遇并不鲜见,而究其根源,很有可能和地域与阶级歧视有关。经济上的差异导致了黑白人种的不同待遇。比起发达的欧美国家来说,落后贫穷的非洲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是极度蛮荒落后的野性之地,非洲黑人“懒惰成性”、“好逸恶劳”的形象也由此深入人心。研究中国境内种族问题的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沙伯力在接受CNN采访时指出:“即便是在黑人非常集中的城市,大多数中国人也极少甚至从来不跟他们交往。因为非洲是恐怖之地,大批大批的人死于疾病、战争和极高的犯罪率。”
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财富或者说贫富差距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记忆:“工业阶级和富商们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教给他们在自己的道德中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至于,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其原因恰恰就在于他们是穷人。”
中国的经济歧视和社会阶层歧视由来已久,直到今天,明目张胆的基于经济的歧视依旧广泛存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地域歧视,如一度被广泛讨论的部分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河南人遭遇的严重歧视等等。地域的划分同贫富等等级观念相互联系了起来,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划分则是基于地域的发达程度,结果,不同的地域被赋予了不同的位置,这也就不难解释部分中国人“崇白贬黑”的倾向——除美籍黑人之外,大部分黑人都来自于经济较中国并不发达的地区。
3
广州反黑:
外来移民与本地恐慌
在广州,一片以洪桥为中心,半径约10公里的黑人聚居区,被出租车司机称为“巧克力城”。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在中非贸易热潮的带动下,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如今,广州非籍流动人口目前已高达数十万,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法滞留者,黑人聚居区以小北路、环市路、三元里为中心,呈半月形包围广州。
尽管发达的小商品贸易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水平,但聚居广州的黑人常常在打出租车和租房等基础问题上感受到歧视和不便。在交际方面,绝大多数当地居民也不愿与之为伍。
中山大学教授李志刚的《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中写道:“对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华人对于黑人的聚居多持抵触态度。82.9%的本地居民表示不愿与黑人在同一小区居住,54.3%的居民表示如果本小区的黑人继续增加,他们希望能搬走。本地居民普遍认为黑人外形让人害怕,加上语言差异,难以交流。对于黑人聚居,部分本地居民认为,他们的到来一方面带动了本地商业经济,但同时也使原本在此经营的部分华人商户和住户陆续迁走,使得这一带几乎成为了纯粹的黑人区。”
一方面,大量文化,外貌,语言和社会习俗都与中国人极为不同的黑人被视为“入侵者”,使得当地民众感到极大的不适和恐慌。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写道:“一群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会为自己设立许多边界,将其划分为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与自己生活的土地紧密相邻的土地以及更遥远的土地——他们称其为’野蛮人的土地’。换言之,将自己熟悉的地方称为‘我们的’、将‘我们的’地方之外不熟悉的地方称为‘他们的’。”
虽然根据广州警方的调查结果,不少在广州生活的黑人因为怕自己非法居留者的身份暴露被公安部门罚款或遣返,日常生活往往非常低调,如非特殊情况,甚少惹事。然而,对于祖辈生活在广州的人来说,黑人歧视实质上是一种移民恐慌:黑人出现在他们世代相传的生活空间,改变了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是土地和资源的“占领者”,使得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感。
一个看上去耸人听闻但却能恰如其分地体现这种恐慌的网络热帖写道:“2050年,中国将有一亿黑人……中国将从民族国家成为移民国家,从黄种人国家变为黑黄混血人国家。”这些极端性的言论其实并无根据,但生动地体现了一种对民族融合甚至“民族消亡”的担忧。
4
中国种族主义:
刚刚开始的挑战
住在北京的南非白人金玉米(Jeremy Goldkorn)开设了一个深受外国人欢迎的关于中国的网站。他将中国对黑人的普遍态度描述为“天真的种族主义”,意即中国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歧视性。而洗衣剂广告流传开后,外国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一句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种族主义国家而不自知”。
中国真的是一个种族歧视极为严重的国家吗?如果在中国,真的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为何大部分人会并不自知?
2013年,《华盛顿邮报》报道了由全世界社会学家参与的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80个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种族主义观念的调查结果。该调查询问被参与者不愿意与不同种族为邻,并计算回答不愿与不同种族人为邻的人在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占据的比例。孟加拉国、约旦和印度对外来者比较排斥,而对不同种族最为宽容的分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不愿与不同种族人为邻的人口比例均小于5%。中国大陆属较为宽容地区,不愿与不同种族人为邻的人口占15-19.9%。
上图为《华盛顿日报》统计的主要国家种族主义比例
(通过调查是否接受外族邻居得出)
尽管该报告并不绝对权威,但因调查样本数较大,具有一定公信力。据其结果不难看出,在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人们的种族主义观念较强,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对不同种族较为宽容。种族歧视和族群分布,经济发展等问题互相影响:经济上升时,比较容易和平共处歌舞升平;经济危机时,对边缘族群影响最大,更容易产生动荡和冲突,加剧矛盾,造就更深的歧视。
比起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尚待完善,由此,对其他种族的容纳度上,还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山大学教授李志刚曾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居民对黑人排斥/接纳度,结果发现:白领和自由职业者对黑人聚居的排斥度最高,分别为86%和80%;因工作经营与黑人有日常接触的服务业人员,对黑人的接纳程度较高,达65%;商人的接纳度最高,达到88%。也就是说,本地居民与黑人的接触程度与其对黑人的印象成正比,与黑人毫无接触的人对黑人最为厌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接触机会增加,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或有机会逐渐得到修正。
此外,种族主义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西方已经被咀嚼多次,甚至有矫枉过正的趋势:中国这则洗涤剂广告创意其实是抄袭自意大利一则固色剂广告,区别只是在意大利的广告中,白人被染色成了黑人,甚至还配上广告词“有颜色,才更好(coloured is better)”。可见,在欧美媒体宣传中,展现黑人的优越显然比赞美其他人种的肤色更为“政治正确”。
而不同于美国等移民国家,中国是一个以单一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大多数中国人都生长在至少民族结构简单的社会,人口的90%以上是汉族。不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寻找机会,外来移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国外的变化,如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和非洲裔美国体育明星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的风行,都挑战了大部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在将来,我们即将如何面对外来种族,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对于“黑人话题”的讨论正在进行,处在移民恐惧,文化冲突,阶级差异和变幻莫测的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对于种族主义的切身体会和认知才刚刚开始。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阿莫,编辑:方格,参考资料包括《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视阈中的“种族”论》(孙强)、《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李志刚 等)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封闭小区 | 民科 | 2016期待之书 | 2015遗珠之书 | 知更鸟 | 引力波 |《美人鱼》| 孔飞力 | 2015年度好书 | 奇葩翻译 | 剩女 | 丰子恺 | 偷书 | 在岛屿写作 | 同性恋群像 | 弟子规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去书评君的小店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