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杭州萧山:奔竞不息,共赴亚运

  • 新闻
  • 2024-12-15
  • 271
  • 更新:2024-12-15 07:13:16

萧山是一座现代与古老相辅相成的城市,素有“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之美誉的萧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把浙江文明史向前推到八千年。这里地处中国县域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南翼,多次蝉联“中国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

这里拥有8个亚运会的主场馆,是杭州亚运会的主阵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绝不只是一个口号。乘着亚运会的东风,萧山正蓄势待发,实现新的蜕变。

乘杭州亚运会东风,萧山区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域提升的区域体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从体育强区到体育现代化区的跨越式发展。

奥体中心场馆群、体育中心场馆群、临浦体育馆、瓜沥体育馆等8个亚运场馆已经揭开了面纱;建设风情大道、彩虹大道、通城大道全区一流快速路网正在静待来客;集地铁、高铁、大巴、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机场综合交通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以“一轴、一环、一带、多点”的规划结构及多层级邻里中心为理念打造的亚运会,赛后将成为亚运未来社区。

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积极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将乡村林地、荒坡、矿坑等闲置自然资源变为户外运动的新资产。数据显示,2021年,萧山区新建足球场、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多达329个,连续两年区级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数量居杭州全市第一,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回升至2.3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7平方米。

在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同时,也打开了运动振兴乡村的突破口,“体育共富”正在由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

着力打造萧山“亚运之窗”

——访萧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董玉刚

萧山既古老又现代,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年;G20杭州峰会的盛大举办,让“天下从此重杭州”。

去年,萧山区成功创建成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基本实现了从体育强区到体育现代化区的跨越式发展;今年,“全民健身·共享亚运”入选共富标志性成果建设。围绕“保障亚运、服务亚运、放大效应”总目标,萧山区体育各项工作在机遇和挑战中稳步推进。萧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董玉刚告诉记者:“重点通过实施体育场地精品工程、全民氛围营造工程等六大工程,打造全民健身萧山样板。”计划2022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2024年达到2.8平方米,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区级示范。

湘湖亚太路1399号,原创壹号羽毛球馆,这里也是萧山区羽毛球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这个由废弃闲置厂房改造而来的体育场馆,总投资800万元,拥有28个羽毛球场和1个标准篮球场的体育场地设施。在萧山,这样的高品质公共体育场地正在遍地开花。

办好杭州亚运会,不仅要实现参赛出色、办赛出彩的目标,更要让“亚运红利”惠及每一位萧山市民。借助亚运东风,萧山积极响应《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号召,重点开展“金角银边”、嵌入式场地、亚运绿化3类提标行动。高铁、高架桥下废弃土地和废旧厂房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高水平建设体育公园,巧妙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空间建设公园,新建小区配套嵌入式体育设施……董玉刚说:“今年萧山区计划新建、重建公共体育场地共计300个,使全区全民健身设施达到3000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10分钟健身圈”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为进一步加大亚运宣传力度,营造全民迎亚运的良好氛围,今年5月,4年一度、贯穿全年的大规模综合性全民体育盛会——萧山区第十九届全民运动会拉开帷幕,游泳、羽毛球、网球、乒乓球、象棋、田径等11个比赛大项吸引了全区共5000余名运动员参加,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热潮,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体育产业方面,萧山紧紧把握亚运契机,统筹发展“体育+”模式,落实体育产业政策,加大招引力度,持续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集群和一批优质体育产业项目。累计招引落地体育服务业企业12家,推动全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萧山区共有各类体育企业800余家,数量居全市前列。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作为杭州亚运会的主战场、主阵地,萧山将奋力交出亚运筹办满分答卷。同时,全面放大亚运综合效应,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亚运筹办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不断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

杭州萧山:八大场馆“智”写亚运华章

萧山是杭州亚运会主阵地,约有四分之一的金牌将在这里产生,区域范围内8个亚运场馆目前已全部转入运营阶段。

对运动员来说,亚运场馆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对市民来说,场馆是亚运红利,代表着更美的环境、更好的生活;对城市来说,场馆是文化地标,凝聚着体育强国梦、中国梦。它们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艺术品”,向全世界传递“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办会理念,讲述萧山故事、杭州故事、中国故事。

“智能亚运”是杭州亚运会的口号之一,也是萧山亚运筹办的特色亮点。对很多幸运的杭州人来说,他们或许已率先体验过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的“魔力”,它能在4至6小时内完成“冰篮转换”。场馆运营负责人朱怿之介绍,整个制冰过程视天气和温度、湿度等情况,需要4-6天;根据不同赛事需求,冰层厚度可控制在30毫米至50毫米之间,冰面温度可实现从0℃至最低-12℃范围内的任意调节。有了制冰“黑科技”,意味着场馆今后在不化冰的前提下还能承接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大型冰上赛事。

“魔力冰”的背后,则有一套“智慧大脑”系统在强力支撑。去年12月,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基础,智慧“大脑”正式上线,整合场馆机电、照明、信息发布等20余个子系统能力,运用5G、北斗导航、机器视觉等7大核心技术,实现了针对游客观众的如厕指引、停车引导、人脸识别等应用场景,提升市民群众体验感的同时大幅提高场馆的危险预警水平和应急反应速度。

除了智慧场馆建设,钱江世纪城“亚运三馆”还将进行观赛场景智能提升,通过AI、AR、VR技术的应用,主要规划AR导航、裸眼AR观赛、竞技体育AR游戏体验等七个场景,进一步提高观众观赛观演的体验度,强化亚运科技感和数字感。

比如围绕竞技体育AR游戏体验场景,将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二层观众入场区内,放置大屏、体感互动装置,体验者可以实现实时与体育明星打招呼、对话、互动、合影等交互功能;围绕大屏互动场景,将通过数字大屏进行新媒体互动,对亚运精神、城市形象进行宣传等。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办会理念,已完全融入萧山各亚运场馆的设计、建设细节中。比如亚运会期间,依托智慧网,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主馆内部的南北两侧两块LED显示屏将“摇身一变”,成为传递信息的智慧窗口,把竞赛信息和体育文化传播给来自世界的运动员、观众、媒体、竞赛管理人员,并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和视频的智能显示控制。还有临浦体育馆智慧多变的夜间景观照明,可以设置赛时、节日、重大节日等多种照明模式,能在纯色的场馆外墙上装点出各式亮灯效果,其接入萧山区智慧照明平台后,能实现亮灯的统一启闭和实现对媒体墙播放内容的远程调控,打造区域灯光地标。

围绕“席地而坐、杯水不溢、水墨淡彩、满城飘香、宋韵钱塘”的目标,萧山正打造“亚运之窗”的大美形象,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美的姿态,迎接杭州亚运会的到来。

与城市,共向新!亚运红利人人共享

随着亚运场馆由建设全面进入运营期,场馆惠民开放以及场馆周边的环境整治、文化提炼等也在加码推进。

在杭州奥体中心七甲河北岸,亚运主题公园以“文化、运动、科技”为主题,正在打造一条适合全年龄段休憩活动的生态绿廊和一条2.5公里的环河跑道,目前已经竣工。作为亚运筹办核心区,钱江世纪城正在进行全域环境提升,重点整治“路、水、灯、场、景、工地”,整个钱江世纪城迎来“颜值”巅峰。

“家门口的亚运”也意味着更优更好的配套设施。萧山将完成9个亚运场馆周边“最后一公里”建设,按照“一心两核多点位”标准完成5个亚运观赛空间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亚运主题公园、城市口袋公园,全面推进3000个点位以上的城市侧重点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等。

城市文化润心田

场馆所在的城市文化是“一面镜子”,更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感。

位于老城区的萧山区体育中心最近全面吹响“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的冲锋号角,除了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完善慢行交通网络外,重点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在体育中心周边设置十多处迎亚运景观小品,并依托大运河推出“寻梦城河”文化品牌。

在临浦体育馆周围一公里,当地正在打造“临浦19”老街保护改造项目,并以此表明了临浦重振“小上海”的决心。

山阴街社区党委书记孙娴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约2.1亿元,分三期打造。一期重点打造两大场景,包括原创国漫民国街和游戏主题互动街区,计划在今年亚运会前开街,将有“临浦19”公馆剧本杀大剧场、网易游戏IP联名主题店坐镇,吸引杭城内外的年轻人来“打本”,进而沉浸式感受和体验临浦品质文旅。

场馆开放惠民生

秉持“场馆惠民”的理念,萧山区8个亚运场馆相继向市民敞开大门。这些场馆为萧山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也为市民在家门口提供了高标准的运动体验。

据了解,亚运场馆开放实行低免原则。目前,市民可通过预约免费参观奥体中心体育馆和游泳馆。由于场馆设施改造,奥体中心场馆只提供参观服务。萧山区体育中心已经向市民开放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场地设施,每天都有免费开放时段。体育场的塑胶跑道在早晚免费开放,供市民跑步锻炼。瓜沥和临浦场馆开放了羽毛球、篮球等场地。

市民可以通过“浙里办”手机App,搜索“亚运场馆在线”,即可预约相应的场馆场地,同样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AI动杭州”进行预约。为了方便老年人等人群,各个场馆还推出了多种多样的预约服务,市民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群等形式进行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