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一笑成体育新闻第一神贴,160万人超27万评论
- 娱乐
- 2024-12-18
- 88
- 更新:2024-12-18 01:18:55
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3月15日,上午7:00
地点:华盛顿,Verizon中心
人物:易建联
事件:华盛顿奇才主场89-116大比分负于俄克拉荷马城雷霆。奇才队员易建联替补出场22分钟,9投3中得到6分8篮板1封盖。
▲ 这条赛后新闻目前已经吸引超过160万人参与互动。
始发
比赛结束后,2011年3月15日上午9点47分,作者署名“咕哒”的赛后新闻《单手补扣+8板阿联只是微微一笑 他已赢回主帅信任》出现在了新浪NBA网站页面上。
部分文章内容如下:
第二节5分50秒,沃尔上篮不中,但阿联在人群中抓下前场篮板,直接补扣得分,这一球打进后,阿联也微微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这时,沃尔自然是全力冲刺反抢,但没想到的是,当时已经深入篮下要位的易建联也已经大步流星赶回了自己的半场,在右侧底线附近与沃尔形成双人包夹,封死了杜兰特的行进角度,重新将球断下,虽然这一球算作沃尔的抢断,但如果没有阿联及时封死杜兰特右切的角度,那么也就谈不上任何反抢了。
之所以能得到教练的信任,主要原因就是阿联足够拼命——2次前场篮板补篮,全场抓下4个前场篮板,送出1次封盖,还有一次精彩的跨场反抢,易建联在攻防两端都体现了足够的拼劲……相信只要阿联能维持这样的表现,同时再进一步提高进攻效率,那么坐稳内线轮转位置,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2010-11赛季,奇才最终战绩为23胜,59负。易建联代表奇才出场63场,首发11场,场均17.7分钟出场时间,5.6分。有趣的是,易建联上场时间在3月15日(美国时间3月14日)的那场比赛后,迎来了大幅上涨。
▲ 3月15日的比赛后,易建联的上场时间大幅增加。
复盘
直到2017年3月15日晚21点20分,这篇新闻后的评论区已经出现了274218条评论,总计有1609066人参与。许多球迷今天仍旧在这则“神贴”下留言,为这篇中国互联网体育媒体中最火的新闻“续命”。
▲ 六年后,仍有不少球迷会回到当年的新闻下评论。
咕哒(新浪体育NBA频道兼职写手、“微微一笑”文章作者):
(文章是)比赛当天写的,没花很多时间,基本赛后都是10分钟内交稿。当时应该是取了标题,但是具体是什么已经记不得了。不过王鑫(编辑)修改了,我原标题里没有“微微一笑”四个字。
王鑫(原新浪体育阿联/奇才队新闻编辑,现企鹅直播高级商务经理):
当时(2011年3月15日)82场比赛的赛季只剩十几场就结束了,已经到了尾声了。大家一直调侃调侃,之前阿联是有一定的低谷,突然来了这么一场所谓有“闪光点”的比赛,然后大家就彻底爆发了。那场比赛(奇才)输了20分,输那么多仍然这样说也是不容易。
这个新闻本身没有什么亮点,就是一场正常的失败。
我们起这个标题的时候抓住了细节,“微微一笑”、“赢回信任”,的确是真实的。我们不是扭曲事实,大家会有画面感和共鸣,如果特别虚假,大家也不会有共鸣。
我们那会儿新闻讲究点击量,网站是有考核的。只是贬低,就是没人看,捧一捧,人气还是有保障的。毕竟媒体还是要为国内球员发声。这是我上级的要求,我们编辑们也是支持的。有时候的比赛,阿联能上五分钟就不错了,必须出三篇特写。有时候一分钟没上,也要写三篇特写。
我们当时挺阿联的方法,就是要找他打得还可以的亮点。有时也会批评下其他人:你打得这么差,阿联上场不管怎么样肯定比你强啊。还有就是阿联坐在场下焦急的神情,一腔热血没有用武之地。
那会儿关于新闻标题,其他门户都是写手自己起的,新浪的标题都是编辑自己起的。作者没把新闻写完,编辑已经把标题选好了。当时起标题得大量阅读,关注流行词,看什么能用上,不会生搬硬套。我所有的写手都不用自己起标题。他们自己起的标题我这边一律都不通过,我觉得都起的不好。
张文璟(原新浪体育阿联/奇才队新闻编辑,现OnFire合伙人)
门户网的产稿形式通常是在职编辑负责约稿和发稿,兼职通讯员负责写稿,这是大背景。
就拿当时奇才组来讲,具体分工是我约稿,咕哒写稿,另一个搭档(王鑫)发稿(起标题)。阿联在出场时间极少的情况下还要维持一个栏目的稿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难题。比如我,仅仅几分钟的比赛就要抠出大量细节,漏一个镜头都不行,有时候还没镜头。
“微微一笑”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出现的。但实际上这类稿子太多了,包括后来周会上领导要总结这篇为何get到网友的点,我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印象里这篇写得并没有多夸张,夸张的是一篇叫做《阿联拨开队友掌推大Z 动作不大怎能保护队友》的,现在还能搜得到,基本上把一个看得不太清楚的动作写成武侠小说了。
总之这就是门户网唯KPI考核的一种做法吧。等到2011年奇才无缘季后赛后,工作重心就慢慢转变了。至今仍记得搭档在季后赛大呼过瘾的形容:“这才是做比赛,以前那个都是做侦探啊!”
发酵
新闻刚发布的时候,还没有人意识到它能够“一贴封神”。“新浪NBA”的微博账号在比赛当天甚至都没有发布这条新闻的网页链接。直到“事发”后第7天,3月22日,“微微一笑”才正式出现在“新浪NBA”的微博中。
▲ 2011年3月22日,“新浪NBA”的微博才第一次出现此次事件相关的"微微一笑“。
咕哒:
没有意识到这会火,因为这篇稿子写的很一般,在我的所有稿子里也只是很平常的一篇,我也没有花很多心思去写。
后来,当时的NBA频道负责人黄硕告诉我,这个稿子的回帖量已经超过了2006世界杯决赛。
王鑫:
如果我没记错,当天整个新浪网站的所有新闻,不止是体育新闻,这个新闻的回复量、浏览量是第三名。而且一直到当年7月份,这个新闻还是当天新闻热度排行榜的前几位。不过,我们没有把这个帖子当回事,因为那会整个平台的属性,不断在生产新的新闻,这个帖子只是当了个谈资,而不是当个新闻事件来对待,仍然在不断生产新的内容来往前滚动。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之后很长时间内大家都很喜欢用“微微一笑”的标题,这个也笑,那个也笑。
11年的时候我还见过易建联,当时想问他知不知道这事儿,但是担心他看到这个新闻会不开心,所以没问。
高永(原新浪体育国内足球负责人,现今日头条体育运营总监):
真正从身边的同事都开始议论微微一笑,微微一笑成为一个口头语。当一件事已经成为一个谈资,成为大家的一种表述方式,网络热词的时候,发现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贴。
詹笙(原新浪体育微博栏目负责人,现新浪体育内容总监):
稿子发出来时已能预判会成为当天爆点之一,首先丞相(该文作者)吹易帝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热度,其次标题本身极具话题效果,当然没想能一直火到6年后。
没因为什么特定事件意识到神贴地位,只是每当易建联焦点新闻出现时,该帖总会被翻炒,日积月累的效果。
寻迹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王鑫:
那会儿NBA在中国的受众特别多,追科比、姚明,发展非常火热。易建联虽然那个赛季(2010-11赛季)不行,但是在奇才可以算是是他真正告别NBA的一个赛季。我们想为一个球员发声,让阿联的形象立体化,结果起到了反效果,让阿联成为了一个谐星。单纯从网站流量点击来看,结果是我想要的。这是工作的需要,没办法,不过对球员也没造成太大的伤害。
这种情况只可能发生在易建联身上。他的名气够大,关注度有了,但是表现不佳,媒体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他为什么不佳,还不能欺骗,只能用噱头。
当时阿联的新闻是新浪NBA里阅读量第二高的,排在前面的是姚明,很多时候和科比的湖人都是不相上下。球迷看了阿联赛场的表现之后,会很好奇新浪会用什么手段来夸他。比赛结束一两分钟之内,(新闻)必须第一时间发出来,大家就在那儿等着,看今天怎么样,然后互相交流。
当时写阿联的新闻非常痛苦,不然另一个编辑不会把起标题的活儿全部交给我。都是我们编辑站在幕后,把写手或者作者推到前台,所以之后伴随着整个门户网站的衰弱,在新浪的新闻里面,写手还是那些写手,但是好编辑的离开,导致整个新闻的亮点也失去。
那时候人们主要关注的端口也还是PC端。现在NBA不像之前那么火了,年轻人的关注点不仅仅是NBA,还有综艺、网游等诸多选择了。
张文璟:
帖子持续发热并没有特定契机,因为之前网友就是带着看热闹的态度来看阿联的新闻,每次都是说先看评论,评论比新闻本身精彩。
陆洋(原新浪网副总编辑、体育内容总监,现搜达足球合伙人):
这种神帖的出现,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解读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现象,有时会是爆发式的,有时会是积累式的。“微微一笑”形成长达数年的网络现象,对于作者和编辑都是一次无心插柳的意外“惊喜”,在蔓延和爆发期,网友更多以一种行为艺术式的心理,心照不宣地享受参与这个“神迹”并且成为其中一部分的过程。未来什么时候还会形成这种神贴肯定是无法预估的,也是无法策划的,不一定又在哪个不经意的时候,被一位从业者不小心引爆。
黄硕(原新浪体育NBA频道负责人,现OnFire创始人):
帖子评论推动主要是贴吧和QQ空间,那时微博还没那么火。
互联网第一代新闻文化孕育出来的群体性狂欢,用户对标题党的一场集体反讽,与其说是神贴,更像是墓碑。过去6年,用户去“微微一笑”留言板祭拜,就像是和一个愚蠢的自己告别,在这个时代里,“微微一笑”成了自己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文化符号。
高永:
微微一笑诞生的时间节点,微博正在改变新闻传播的趋势,这让病毒式传播成为一种可能。刘翔退赛,沈飞的评论创造了新浪体育在新闻评论上的巅峰,那么微微一笑则是在微博崛起之后,体育传播的经典案例之一。
刘晓(原网易体育中国篮球频道负责人,现懒熊体育网站总监):
当时对于比赛战报,最关键的就是球星效应,这一点上对于门户编辑来说基本是必须是要放下节操迎合用户的。像我们那个时候做CBA,基本上每轮固定必然安排特写的人,除了王治郅、易建联之外,还有就是陈江华。所以非常理解当时对新浪对易建联的操作,越是有争议的明星,越是有争议的稿件,就越有点击,这是编辑KPI的直接保证,甚至很多人的工作成就感也来自于此。
其实这几年,虽然时代发展得极快,传播途径从门户新闻变成了更短更碎片化的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等,但受众喜欢的东西还是没变。特别是今日头条的兴起,更是特别直接地反应了当下这个时代用户对于阅读选择的特点——我看东西更多是为了解闷,而不是拓展知识,所以会更多选择我愿意看到的东西,以及可以刺激到我尽情抒发观点的东西。这篇“神贴”的出现,其实也是用户这种“解闷”以及“吐槽”需求,在6年前的一次爆发性体现。
詹笙:
微博扮演了重要的二次传播作用,不仅是每次翻炒的广度和速度,特有的评论体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你评论过的微博,每当别人有新的回复,都会有提示,导致回访率倍增。
整个新闻环境都在变化,基于主新闻衍生出来的,更适合社交传播的关键词往往会形成更大的爆点,比如2012年欧洲杯的“思考人生”,以及娱乐圈的“周一见”等。
重演?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的“神迹”,能够被再造吗?
王鑫:
现在这样的新闻不可能产生了。一批人的离开,带走了一种报道方式。
传播方式变了,大家不再看门户了,不再看长文章了,都是看Gif和搞笑短视频,更加碎片化了。现在都是自媒体加新闻App这样的组合。过去是统一全部,无论是个性报道,还是翻译稿件,都是堆在PC端。
现在的新闻越做越平淡了,当然从一个角度来看以前球员特写的报道方式也落伍了,大家现在要直播有直播,要看什么资讯有什么资讯,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报道的趣味性也少了。
还有整个受众群体变化。从05-15这十年,NBA受众群体大环境特别好。那一批球迷就是NBA一代,从小看乔丹,后来看艾佛森、科比、麦迪、姚明,大家是看NBA长大的。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球迷,素养是够的。
后来不一样了,90后的年轻人看网游、动漫、二次元,NBA只是他们爱好当中的一种,从业者和球迷的生产方式和诉求产生了变化。我们当时流行的视频是艾佛森、麦迪的精彩集锦,但是现在是娱乐搞笑为主,奥尼尔的五大囧、模仿帝的视频。
NBA的神秘性在降低,越来越多人来看了。以前什么江湖传说、各种奇闻异事,到现在都很透明了。现在说句实话,很多NBA球迷谁会在新闻下面讨论,顶多讨论谁的球鞋怎么样。
张文璟:
类似神贴倒没那么容易出现,阿联当时的反差太大了,个人表现根本没到值得大量出稿的程度。现在虽然也各种惊悚,但像詹姆斯、库里这种级别的球星至少是值得做的。
目前相对好的一个改变,是视频带宽上来了,大家了解比赛不一定要通过稿子,我记得最早做阿联的时候连直播都看不到。
咕哒:
这么大点击量的神贴,我估计不会再出现了,因为微信微博等等碎片化阅读已经分散了流量。如果万一出现了神贴,只会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垄断级的寡头旗下,另一个则是贴吧。
目前体育新闻的环境变了,已经从门户时代进入了“自媒体+寡头”时代,一方面自媒体可以提供一些灵活的资讯,但另一方面,寡头的出现垄断了核心资源,自媒体和其他媒体的生存会变得比较依赖偏门,而球迷将处于养猪时代,等猪养肥了,就该寡头收割了。
高永:
媒体和KOL制造神贴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产品,话语权从媒体向公众转移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网络热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热词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互联网传播不断的利用公众的智慧制造类似的热词与神贴,这种话语权不在完全垄断于媒体和媒体人手中。
微微一笑诞生在桌面时代,微博兴盛的初期。2011年、12年实际上是移动时代来临的一个起点。与那个时代相比,体育新闻无论从创作方式,媒介形态,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体育领域,具体来说,首先创作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可选择的工具也更加丰富。其次,视频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的趋势,如扎克伯格所预言的。从直播到短视频,用户将得到最直观,最便捷,也更接近事实真相的信息体验。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从微博和公众号定义了粉丝推荐,头条定义了兴趣分发,创作者的门槛在下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体育资讯传播,这改变了从体育这个概念被定义以来,体育领域信息传播的历史。
今天
2017年3月15日12点32分,王鑫发了一条朋友圈:六年前的今天。配图是那个“神贴”的新闻页面。页面底端,最新的评论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六年前的新闻已然在慢慢变为历史,或许有一天新的评论会最终归零。
王鑫:
我觉得无所谓,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那件事。你问后来的人“微微一笑”为什么那么火,如果不是在那个年代、不是在那个环境下,如果不了解那个前因后果的话,也就不会产生这种共鸣了。
声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