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债市“科技板”时,潘功胜表示,一是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拓宽科技贷款、债券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资金来源。
近年来银行业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5万家,获贷率46.9%,比去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银行投放科技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因为金融机构尚未发行科技创新债,但未来金融机构将成为科创债的重要发行主体,因为大中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资质较好,在债券市场发债筹资基本不存在困难。
“据我们了解,银行、券商在积极响应债市科技板新政,预计很快会有一批金融机构发科创债,募集资金用于科创领域,类似小微金融债、绿色金融债。”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表示。
这类金融债券的特点是专款专用、单笔规模大。比如去年10月建设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24建行绿债01BC”,发行规模200亿元,票面利率1.88%,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
随着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债的推出,“五篇大文章”中的“三篇”均可由特定的金融债支持,商业银行可通过科技金融债、小微金融债、绿色金融债筹集资金,投向相关领域。
潘功胜还表示,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对此,前述大型券商投行部高管表示,股权私募机构通过发科技创新债投早、投小的操作有难度,因为处于早期的科创企业风险较大,市场可能不会购买这样的科技创新债,除非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主体信用资质非常好或者债券增加增信措施。
除前述两个内容外,债市“科技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支持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重组等。
事实上,非金融企业科技创新债已有发行。2022年5月2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与此同时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升级推出科创票据相关事宜的通知,非金融企业科技创新债在中国债券市场上陆续开始发行。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2年科技创新债发行规模为2608亿元,2023年增长至7716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至12179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